大宝法王噶玛巴 | 你为何痛苦,又如何能离苦得乐?
我们可以这么说,
一切快乐的觉受最终都是痛苦。
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
精要开示
四
圣
谛
2016
系列 三
| 关键词 |
苦 集 灭 道 快乐 四圣谛
恭录自 // 2016年欧洲弘法开示
四圣谛博大精深,总摄佛法精要。
相较于佛法的哲理,四圣谛与佛法修持经验的关系更为密切。
我们知道佛陀曾经三转法轮,然而三转法轮很难按时间来划分,因此一般是按照它的主题来划分。
四圣谛是佛陀初转法轮的内容,佛陀以在鹿野苑向五比丘宣说的四圣谛,开启其一生教化众生的事业。
一切众生都想免于痛苦、获得快乐,而四圣谛涵摄众生此基本处境的各个层面:
前二圣谛(苦谛和集谛)讲的是:
我们不想要的痛苦及其苦因,
后二圣谛(灭谛和道谛)讲的是:
我们想要的快乐及其乐因。
然而,首先我们必须问自己的是:
“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,什么是我不想要的。”
如果我们以因果做为讨论四圣谛的基础,我们就会明白如何避免我们不想要的,以及如何得到我们想要的。
换言之,我们无法光靠欲求而得到所欲,也无法光靠不欲而避免不欲,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因果运作的方式。佛陀以构成四圣谛的两套因果关系来教导我们如何取舍。
第一个圣谛是苦谛。
通常我们认为「苦」指的就是「痛苦」或「痛苦的感受」。然而,苦指的不只是头痛或胃痉挛,苦的种类繁多,可以划分为三种:苦苦、坏苦和行苦。
大部分的众生可以认出第一种苦,它是我们可以经验到并且想尽办法避免的痛苦。
我们感知的基础是感官透过神经系统传送到脑部的讯息。我们大部分所认知的痛苦,便是透过这样的机制:「如果不是透过直接的经验,就算事情再怎么可怕或危险,我们也不会有所感知。」
举目前的环境危机为例,我们之所以不太重视它,正是因为看不见它的危险。我们同时需要感官的直接经验和脑部的后续活动,才能够解读事情的危险性。否则,有一天,当我们终于得知这些问题的重大危险,以及它造成的痛苦无法计量时,通常是为时已晚。
重要的是,我们不能单靠感官传递到我们脑中的讯号来认识痛苦,我们还必须有能力对造成痛苦的原因进行思考,并且了解它真正的本质。
佛陀教导,快乐的觉受是坏苦。所以苦不一定是痛苦的觉受。因此,我们必须明白『痛苦』和『痛苦的觉受』是不同的。
我们可以这么说,一切快乐的觉受最终都是痛苦。
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单肩负重:当我们只用一边的肩膀揹负重物时,时间久了就会不舒服,于是我们把重物换到另一边的肩膀,这时我们会感到轻松;然而,一阵子过后,它又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。
这个例子说明的就是坏苦:一开始,我们并没有痛苦的感觉,痛苦是之后才出现。有时,在剧烈的痛苦获得舒缓时,我们甚至会将它感知为快乐。
以我的家乡西藏为例:
一开始,那里没有丰厚的物质条件,但随着摩托车、汽车、新房子的出现,大家开始觉得传统的生活方式比较艰辛。然而,新的生活方式同时带来竞争,大家都不愿落居人后:「拥有的愈多,问题也愈多。
一开始,新事物为我们带来快乐的感觉,但之后却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问题。」有时未开发国家中的人民反而比较快乐。 现在家乡的人们不像以前那么乐天知足,因为内心被事情占据,受到坏苦的折磨。
行苦:「我们已经了解到,快乐和不快乐都会制造痛苦。同时,中性的染污蕴也会为我们制造痛苦,而染污蕴指的是源于烦恼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」行苦正是前两苦的基础。
我们不一定可以完全认出我们想要避免的痛苦,有些痛苦我们认得出,但有些认不出,而这正是危险之所在。由于无法清楚认出什么才是痛苦的,我们要找到快乐就很难,而难上加难的是,我们还会把痛苦误认为快乐。
有些住在比较富裕的国家中的修行人,他们对自己可以有的玩乐或奢华感到索然无味、没有什么意思,然而,他们有的这种不喜也不厌的中性感觉,并不代表他们认出了痛苦的真义或本质。
通常会让我们想从轮回中出离的是第一种显然的痛苦,然而真正要出离轮回的话,我们必须免除的是第三种苦,也就是更加细微的行苦。
第一个圣谛(苦谛)是第二个圣谛(集谛)的果:「就果而言,虽然我们可以有所选择,但由于不了解它的因,我们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取舍。」
至于什么该取、什么该舍比较难了解,因此集谛非常重要。
什么是痛苦的真正原因呢?
业和烦恼。
然而,由于业这个主题太大,这里讨论的焦点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等烦恼。一切烦恼的根源是无明,而无明是视事物为实有的执著,例如我们将瞋恨的对象认为是真实存在的。
在不真实存在的事物上,我们投射、强加一个真实的存在,而我们的这种执著可以相当强烈。
例如群众当中有个名为札西的人,如果有人喊了札西这个名字,然后说了一些札西的坏话,那么这个名为札西的人,就会觉得自己受到攻击而感到愤怒。虽然我们都知道名字不过是一个标签,但还是会把它当真。
如果了解实情的话,我们会看到自己所执著的「我」和我的「对境」并不真实存在。我们首先执著于独立存在的「我」,接着我们执著于「他」;这个「他」是随着「我」而自然生起的,因为自他相互依存、相互观待。
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能不倚靠其他而独立存在。
我们不需要哲学就能了解这一点,看看我们自己的生活就知道,我们的食物、衣服等都必须倚靠他人而得到。「我们必须扭转认为事物真实存在的执著,找到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开阔。」
前二圣谛是以苦与苦因来说明受烦恼染污的状态。
第三个圣谛——灭谛。
集谛的两个层面是业与烦恼,而一切烦恼起源于我们将所感知的对境执以为真实:「所以,我们必须检验的是,我们执以为实的对境,究竟是真是假?」
然而,这并不容易,因为我们是从「执境为实的角度」来进行思考,而这样的思考模式不足以验证我们认为真的就是真的。
因此,为了检验我们所感知的是否就是真实,我们必须以另一种方式来思考。
经过仔细分析之后,我们会了解事物终究不是如我们所感知到的那样而存在,我们所执著的真实存在,事实上并不是事物真正的本质,因此:「我们便能够开展出极大的信心,相信自己能够从执境为实当中解脱,同时相信自己可以从烦恼当中解脱。」
由于一切痛苦的根源是烦恼,而一切烦恼的根源是我们的执境为实。
因此,一旦将自己的执境为实推翻后,我们建立在执境为实之上的烦恼便随之瓦解;一旦烦恼瓦解后,我们的痛苦自然也就灭除了。
解脱主要是借由去除烦恼而让我们免于烦恼,而这就称为「灭」,因为一旦成功地去除烦恼后,我们的痛苦就灭除了,这就是四圣谛的第三谛「灭谛」。
在我们去除烦恼后所剩下的,被称为「完全清净相」(utterly pure aspect of phenomena),也就是我们寻求的快乐 。
第四圣谛——道谛教导我们,解脱痛苦、达到究竟永恒的快乐是有可能的,因此,修习道谛非常重要。
三乘(小乘、大乘、金刚乘)三道各有不同的修持法门,但我们在讲到道谛时,主要是三十七道品的次第修持。
例如,我们从资粮道中的四念住与四神足修起,每个道次第都有它特别的修持内容。
在问自己是在道上的哪个次第之前,我们应该先问自己是否已经入道了?
这个答案依我们属于三乘中的哪一乘而定。小乘中,当行者生起无造作的欲求解脱之心时,就可以说是入道了。然而,在大乘里,行者必须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才算入道:
如此,四圣谛完整地解释了如何获得究竟的乐和乐因,以及如何免于我们不想要的苦和苦因。
The end
△
点按二维码 完整视频开示
中文翻译
佛说三转法轮经
1.
如是我闻:一时,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。
2.
尔时,世尊告五苾刍曰:
「汝等苾刍!此1苦圣谛,于所闻法如理作意,能生眼智明觉,汝等苾刍!此苦集、苦灭、顺苦灭道圣谛之法,如理作意,能生眼智明觉。
3.
汝等苾刍!此苦圣谛是所了法,如是应知,于所闻法如理作意,能生眼智明觉。
4.
汝等苾刍!此苦集圣谛是所了法,如是应断,于所闻法如理作意,能生眼智明觉。
5.
汝等苾刍!此苦灭圣谛是所了法,如是应证,于所闻法如理作意,能生眼智明觉。
6.
汝等苾刍!此顺苦灭道圣谛是所了法,如是应修,于所闻法如理作意,能生眼智明觉。
7.
汝等苾刍!此苦圣谛是所了法,如是已知,于所闻法如理作意,能生眼智明觉。
8.
汝等苾刍!此苦集圣谛是所了法,如是已断,于所闻法如理作意,能生眼智明觉。
9.
汝等苾刍!此苦灭圣谛是所了法,如是已证,于所闻法如理作意,能生 眼智明觉。
10.
汝等苾刍!此顺苦灭道圣谛是所了法,如是已修,于所闻法如理作意, 能生眼智明觉。
11.
汝等苾刍!若我于此四圣谛法未了三转十二相者,眼智明觉皆不得生, 我则不于诸天魔梵、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,舍离烦恼心得解脱,不能证得 无上菩提。
12.
汝等苾刍!由我于此四圣谛法解了三转十二相故,眼智明觉皆悉得生, 乃于诸天魔梵、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,舍离烦恼心得解脱,便能证得无上菩提。
13.
尔时世尊说是法时,具寿憍陈如及八万诸天,远尘离垢得法眼净。佛告 憍陈如:「汝解此法不?」
14.
答言:「已解。世尊!」
15.
「汝解此法不?」
16.
答言:「已解。善逝!」由憍陈如解了法故,因此即名阿若憍陈如 (阿若
是解了义)。
17.
是时地居药叉闻佛说已,出大音声,告人天曰:
「仁等当知,佛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,广说三转十二行相法轮,由此能于天人魔梵、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,为大饶益,令同梵行者速至安隐涅槃之处,人天增盛阿苏罗减少。」
18.
由彼药叉作如是告, 虚空诸天四大王众皆悉闻知。如是展转于刹那顷尽六欲天,须臾之间乃至梵天普闻其响,梵众闻已复皆遍告广说如前。
因名此经为三转法轮。时五苾刍及人天等,闻佛说已,欢喜奉行。
佛说三转法轮经
1 根据藏译,此字译为「吾于(入道)之前未曾听闻之法是...」。
下述「此」等词汇应做相同的解读。
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
往期精选
7 July 2018
正法互联
DharmaInterconnected
碎片化系统闻思修
关注